2025年1-8月,中國電氣化核心零部件市場的競爭格局逐漸明朗。在動力電池領域,寧德時代以130439MWh裝機量、39.9%市場份額穩居榜首,弗迪電池則以93207MWh裝機量、28.5%市場份額緊隨其后,二者共同構成“雙巨頭”競爭格局。在電池PACK領域,弗迪電池進一步凸顯優勢,以2359847套裝機量、31.8%市場份額領跑。此外,弗迪系企業在BMS、電機控制器、OBC等多個核心細分市場均處于領先地位,顯示其在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的整體競爭優勢。
總體而言,多數核心零部件市場呈現車企自制主導格局,市場集中度較高。無論是動力電池的“雙巨頭主導”、BMS的“頭部集中”,還是驅動電機的“一家獨大”,均體現頭部企業的主導地位;同時,各細分領域中腰部企業競爭膠著,技術迭代與供應鏈自主化持續推進,共同構成行業多元競爭、活力增強的發展態勢。
動力電池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
寧德時代,2025年1-8月裝機量130439MWh,市場份額39.9%。
弗迪電池,2025年1-8月裝機量93207MWh,市場份額28.5%。
中創新航,2025年1-8月裝機量19934MWh,市場份額6.1%。
國軒高科,2025年1-8月裝機量15712MWh,市場份額4.8%。
蜂巢能源,2025年1-8月裝機量9974MWh,市場份額3.1%。
正力新能,2025年1-8月裝機量9535MWh,市場份額2.9%。
欣旺達,2025年1-8月裝機量9226MWh,市場份額2.8%。
吉曜通行,2025年1-8月裝機量8358MWh,市場份額2.6%。
億緯鋰能,2025年1-8月裝機量6755MWh,市場份額2.1%。
LG新能源,2025年1-8月裝機量6482MWh,市場份額2.0%。
從動力電池供應商裝機量排行來看,市場呈現“雙巨頭主導、頭部高度集中”的格局。寧德時代以130439MWh裝機量和39.9%市場份額穩居第一,弗迪電池以93207MWh裝機量和28.5%市場份額緊隨其后,形成“雙巨頭”競爭態勢;中創新航(6.1%)、國軒高科(4.8%)、蜂巢能源(3.1%)組成第二梯隊,與頭部雙巨頭差距明顯。正力新能、LG新能源、億緯鋰能等廠商份額均低于3%。整體來看,市場集中度極高,前五大廠商合計占據超82%的份額,行業資源向頭部集中趨勢顯著,技術迭代與規模化交付能力成為供應商核心競爭力,中小廠商需在細分技術路線或場景中尋求差異化突破。
2025年1-8月電氣化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:車企自供模式強化,頭部集中效應穩固
電池PACK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
弗迪電池,2025年1-8月裝機量2,359,847套,市場份額31.8%。
寧德時代,2025年1-8月裝機量1,421,978套,市場份額19.2%。
特斯拉,2025年1-8月裝機量363,077套,市場份額4.9%。
國軒高科,2025年1-8月裝機量348,988套,市場份額4.7%。
閃聚電池,2025年1-8月裝機量338,973套,市場份額4.6%。
瑞浦蘭鈞,2025年1-8月裝機量335,939套,市場份額4.5%。
中創新航,2025年1-8月裝機量317,786套,市場份額4.3%。
蜂巢能源,2025年1-8月裝機量286,687套,市場份額3.9%。
零跑汽車,2025年1-8月裝機量223,837套,市場份額3.0%。
欣旺達,2025年1-8月裝機量144,940套,市場份額2.0%。
從電池PACK供應商裝機量排行來看,車企自制化趨勢顯著,市場份額已超50%。弗迪電池以31.8%的份額、2,359,847套裝機量領跑,寧德時代以19.2%份額、1,421,978套裝機量緊隨其后,二者合計占據51.0%的市場份額,頭部效應極為突出;特斯拉、國軒高科、閃聚電池、瑞浦蘭鈞等企業份額在4.5%-4.9%區間,競爭膠著且差距微小。此外,零跑汽車等車企自制PACK也占據3%份額,印證了車企自研PACK的趨勢顯著。總體而言,市場呈現出“頭部集中、中尾部競爭激烈”的格局,行業整體仍處于動態調整的發展階段。
2025年1-8月電氣化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:車企自供模式強化,頭部集中效應穩固
BMS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
弗迪電池,2025年1-8月裝機量2,447,364套,市場份額33.0%。
寧德時代,2025年1-8月裝機量1,290,928套,市場份額17.4%。
力高技術,2025年1-8月裝機量1,148,102套,市場份額15.5%。
聯合電子,2025年1-8月裝機量568,050套,市場份額7.7%。
特斯拉,2025年1-8月裝機量363,077套,市場份額4.9%。
零跑汽車,2025年1-8月裝機量255,543套,市場份額3.4%。
章魚博士,2025年1-8月裝機量205,436套,市場份額2.8%。
金脈電子,2025年1-8月裝機量203,096套,市場份額2.7%。
威睿電動,2025年1-8月裝機量174,018套,市場份額2.3%。
科大國創,2025年1-8月裝機量135,559套,市場份額1.8%。
在電池管理系統(BMS)市場中,車企尋求BMS自主可控的趨勢愈發明顯。弗迪電池以33.0%的市場份額、2,447,364套裝機量穩居榜首,寧德時代以17.4%份額、1,290,928套位居第二,力高技術以15.5%份額排名第三,三者合計占據超65%的市場份額,市場集中度較高。聯合電子(7.7%)、特斯拉(4.9%)等也占據一定份額,其余企業市占率均不足5%。此外,特斯拉、零跑汽車等車企已實現BMS自主供應,自主化布局不僅強化了其對電池管理核心技術的掌控力,也為行業競爭格局注入了新變量。
2025年1-8月電氣化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:車企自供模式強化,頭部集中效應穩固
驅動電機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
弗迪動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2,357,422套,市場份額26.9%。
華為數字能源,2025年1-8月裝機量583,354套,市場份額6.7%。
匯川聯合動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475,280套,市場份額5.4%。
特斯拉,2025年1-8月裝機量445,842套,市場份額5.1%。
聯合電子,2025年1-8月裝機量339,347套,市場份額3.9%。
格雷博,2025年1-8月裝機量322,318套,市場份額3.7%。
星驅科技,2025年1-8月裝機量292,572套,市場份額3.3%。
蜂巢易創,2025年1-8月裝機量291,442套,市場份額3.3%。
蔚來動力科技,2025年1-8月裝機量286,669套,市場份額3.3%。
雙林電機,2025年1-8月裝機量244,223套,市場份額2.8%。
從驅動電機供應商裝機量排行來看,弗迪動力以26.9%的市場份額、2,357,422套裝機量穩居首位;華為數字能源、匯川聯合動力分別以6.7%、5.4%的份額位列第二、第三;特斯拉(5.1%)、聯合電子(3.9%)等企業占據一定市場份額,格雷博、星驅科技、蜂巢易創等企業市場份額集中在2.8%-3.7%區間,行業呈現“一家獨大,中腰部多企業競合”的格局。
2025年1-8月電氣化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:車企自供模式強化,頭部集中效應穩固
電機控制器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
弗迪動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2,357,422套,市場份額26.9%。
匯川聯合動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948,260套,市場份額10.8%。
華為數字能源,2025年1-8月裝機量567,547套,市場份額6.5%。
特斯拉,2025年1-8月裝機量445,906套,市場份額5.1%。
聯合電子,2025年1-8月裝機量383,167套,市場份額4.4%。
格雷博,2025年1-8月裝機量290,447套,市場份額3.3%。
蔚來動力科技,2025年1-8月裝機量286,669套,市場份額3.3%。
蜂巢易創,2025年1-8月裝機量220,283套,市場份額2.5%。
雙林電機,2025年1-8月裝機量205,216套,市場份額2.3%。
智新科技,2025年1-8月裝機量192,263套,市場份額2.2%。
在電機控制器市場中,車企自制電機控制器份額過半。弗迪動力以26.9%的市場份額、2,357,422套裝機量穩居首位;匯川聯合動力(10.8%)、華為數字能源(6.5%)分列第二、第三;特斯拉(5.1%)、聯合電子(4.4%)等保持穩定市場份額。值得注意的是,蔚來動力科技(3.3%)、智新科技(2.2%)等車企自研或車企系供應商的上榜,體現出車企在電機控制器自主化布局上的進展。整體來看,市場份額向頭部企業集中的同時,車企自制浪潮持續推進,既強化了對核心電控技術的掌控力,也使得行業競爭呈現“頭部引領、多元參與”的格局,未來技術迭代與供應鏈自主化將成為驅動市場演變的關鍵因素。
2025年1-8月電氣化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:車企自供模式強化,頭部集中效應穩固
功率器件(驅動)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
比亞迪半導體,2025年1-8月裝機量2,356,147套,市場份額26.9%。
中車時代半導體,2025年1-8月裝機量1,247,997套,市場份額14.2%。
士蘭微,2025年1-8月裝機量658,228套,市場份額7.5%。
英飛凌,2025年1-8月裝機量632,676套,市場份額7.2%。
斯達半導體,2025年1-8月裝機量564,450套,市場份額6.4%。
芯聯集成,2025年1-8月裝機量510,631套,市場份額5.8%。
意法半導體,2025年1-8月裝機量458,648套,市場份額5.2%。
聯合電子,2025年1-8月裝機量421,160套,市場份額4.8%。
芯聚能,2025年1-8月裝機量227,197套,市場份額2.6%。
華為數字能源,2025年1-8月裝機量190,302套,市場份額2.2%。
從功率器件(驅動)供應商裝機量排行來看,市場集中度表現突出。比亞迪半導體以26.9%的市場份額占據絕對領先地位,中車時代半導體、士蘭微分別以14.2%、7.5%的份額位列第二、第三,三者合計份額逼近50%。前五大廠商份額合計超過62%,市場既有本土企業依托產業鏈協同與規模優勢實現的快速擴張,也反映出國際廠商的深度參與,行業競爭呈現“頭部高度集中、中外勢力博弈”的激烈格局。
2025年1-8月電氣化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:車企自供模式強化,頭部集中效應穩固
OBC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
弗迪動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2,152,122套,市場份額29.0%。
威邁斯,2025年1-8月裝機量1,397,202套,市場份額18.8%。
欣銳科技,2025年1-8月裝機量644,314套,市場份額8.7%。
富特科技,2025年1-8月裝機量619,103套,市場份額8.3%。
英搏爾,2025年1-8月裝機量571,598套,市場份額7.7%。
華為數字能源,2025年1-8月裝機量416,964套,市場份額5.6%。
新美亞,2025年1-8月裝機量363,287套,市場份額4.9%。
麥格米特,2025年1-8月裝機量281,717套,市場份額3.8%。
鐵城科技,2025年1-8月裝機量170,213套,市場份額2.3%。
匯川聯合動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158,669套,市場份額2.1%。
從OBC供應商裝機量排行來看,弗迪動力以29%的市場份額、2,152,122套裝機量領跑,威邁斯以18.8%份額緊隨其后,二者合計占據近半數市場;欣銳科技(8.7%)、富特科技(8.3%)、英搏爾(7.7%)位列第三至第五,TOP5供應商份額合計達73%,頭部集中效應極為顯著。華為數字能源、新美亞等企業市場份額在2.1—5.6%區間,行業呈現“頭部雙雄主導、中腰部多元競爭”的格局。
2025年1-8月電氣化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:車企自供模式強化,頭部集中效應穩固
多合一主驅系統(純電)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
弗迪動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1,012,310套,市場份額25.3%。
特斯拉,2025年1-8月裝機量363,287套,市場份額9.1%。
格雷博,2025年1-8月裝機量322,318套,市場份額8.0%。
匯川聯合動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205,716套,市場份額5.1%。
聯合電子,2025年1-8月裝機量200,472套,市場份額5.0%。
蔚來動力科技,2025年1-8月裝機量173,085套,市場份額4.3%。
衢州極電,2025年1-8月裝機量146,894套,市場份額3.7%。
中車時代電氣,2025年1-8月裝機量134,562套,市場份額3.4%。
凌昇動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131,967套,市場份額3.3%。
深藍汽車,2025年1-8月裝機量115,591套,市場份額2.9%。
從多合一主驅系統(純電)供應商排行來看,車企自供多合一主驅系統為主的趨勢尤為明顯。弗迪動力以25.3%的市場份額占據主導地位;特斯拉(9.1%)、格雷博(8.0%)組成第二競爭梯隊;匯川聯合動力(5.1%)、聯合電子(5.0%)、蔚來動力科技(4.3%)等企業持續發力。整體來看,頭部企業仍掌握主要市場份額,同時車企自供模式占據主導,主驅系統的能效優化、輕量化設計等成為競爭新焦點。
2025年1-8月電氣化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:車企自供模式強化,頭部集中效應穩固
電動壓縮機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
弗迪科技,2025年1-8月裝機量2,021,764套,市場份額27.2%。
華域三電,2025年1-8月裝機量1,214,723套,市場份額16.4%。
奧特佳,2025年1-8月裝機量991,326套,市場份額13.4%。
威靈,2025年1-8月裝機量681,963套,市場份額9.2%。
海立,2025年1-8月裝機量508,352套,市場份額6.8%。
中成新能源,2025年1-8月裝機量473,470套,市場份額6.4%。
三電,2025年1-8月裝機量181,644套,市場份額2.4%。
翰昂,2025年1-8月裝機量162,047套,市場份額2.2%。
重慶超力,2025年1-8月裝機量160,200套,市場份額2.2%。
威樂,2025年1-8月裝機量160,032套,市場份額2.2%。
從電動壓縮機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來看,市場呈現頭部集中的格局,TOP5供應商合計占據73%的市場份額。弗迪科技以27.2%的市場份額、2,021,764套裝機量領跑;華域三電(16.4%)、奧特佳(13.4%)緊隨其后;威靈、海立、中成新能源等供應商均占據重要席位,而三電、翰昂、重慶超力、威樂等企業市場份額集中在2%-3%區間,行業呈現“頭部三強引領、中腰部多元競合”的格局,頭部企業憑借規模效應與技術壁壘鞏固優勢,中腰部企業則需通過差異化競爭拓展生存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