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5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(CIIF)上,越疆攜全球首個多形態具身智能“超級工廠”平臺化方案亮相。
該具身工業“超級工廠”涵蓋越疆自研的協作機器人、雙足人形機器人、多足機器人以及輪式人形機器人等多種形態的智能機器人,在“工廠智能樞紐”這一超級大腦的指揮下,系統展示了各機器人分工協作,流暢完成物料抓取、視覺檢測、物料搬運、精密組裝等全流程作業的能力,在展會中脫穎而出。

具身工業,簡單理解,是指機器人不僅具備“手腳”執行能力,更擁有“眼腦協同”的感知與決策能力,能在真實工業環境中像人一樣適應變化、協同作業。
傳統工業機器人往往只能重復固定動作,而具身工業系統中的機器人,更像是一支高度默契的“特種部隊”:每個成員各有專長,又能聽從統一指揮,動態調整行動,共同完成復雜任務。
隨著工業自動化進入以“柔性生產”為核心的下半場,傳統單一功能機器人在跨場景適配、多機協同與高精度協作方面的局限性逐漸凸顯。
越疆在此次工博會提出的“具身工業”理念,正是對這一趨勢的回應。該體系以“分布式感知-集中式決策-動態化執行”為架構,頂層由“工廠智能樞紐”作為超級大腦進行任務規劃與實時調度,底層則由四類機器人分別承擔高精度操作、物流轉運、非結構化環境巡檢與高重復性工位作業。

在演示產線中,輪式人形機器人負責產線間物料流轉,雙足人形機器人完成精密裝配甚至貼膜、榨汁等擬人化任務,多足機器狗適應復雜地形進行巡檢與搬運,協作機械臂則堅守高精度柔性工位。系統通過“時空動作分塊ACT控制大模型”技術,實現長時序任務生成與低延遲控制,以較低算力支撐復雜場景的快速響應。
越疆方面強調,該系統已實現“常態化協同”,并非演示場景,可在真實工廠中持續運行。其核心優勢在于數據反哺機制,即基于全球已部署的近十萬臺協作機器人所積累的真實作業數據,系統能持續優化智能體行為,形成“越用越聰明”的進化閉環。
同時,該平臺支持參數化配置,企業無需對現有產線進行大規模改造即可接入多形態機器人,顯著降低智能化升級門檻。

基于對工業現場的深刻理解,越疆的人形機器人技術突破呈現出極強的針對性,旨在解決柔性制造中的核心挑戰。
更智能的身體:突破仿生靈巧操作
越疆在人形機器人上取得了人機動作高效映射技術的突破,使其動作能高度擬人。這項技術的驅動力直接來自現場:只有像人一樣靈巧,才能無縫使用為人類設計的大量現有工具和夾具,極大降低自動化改造的成本和復雜度。這是實現“跨場景多任務協同”的物理基礎,其價值在需要頻繁換線、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環境中尤為凸顯。
更聰明的大腦:知識驅動與群體協同
越疆為人形機器人賦予了知識驅動的生成式VLA技術,使其能理解指令、感知環境并自主生成動作序列。更重要的是,這個“大腦”接入了源自十萬臺設備協同經驗的“工廠智能樞紐”,能參與群體協同的工藝任務規劃。這意味著人形機器人不再是信息孤島,而是智能體網絡中的一員,可以與協作機械臂、移動機器人等“前輩”高效分工,這種協同思維正是從大規模工業部署中升華而來的。
工業級的可靠性:經得起嚴苛環境考驗的“工業心”
可靠性是工業應用的底線。越疆人形機器人直接繼承了協作機械臂的嚴苛標準,通過了高溫和大負載老化測試,并實現了±0.05mm的工業級操作精度。這枚“工業心”是其能從展臺走向產線的根本保證,也是越疆“制造基因”最直接的體現。

越疆起步于協作機械臂,十年間逐步構建起從伺服驅動、控制器到AI算法的全棧自研能力,產品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,服務汽車、3C、半導體等行業,與超80家世界500強企業合作。其“從制造現場走出來”的工業基因,成為其技術落地的重要保障。

業內觀點認為,具身智能正逐步成為工業智能化的新基礎設施。越疆此次展示的多形態協同平臺,不僅體現中國企業在機器人系統架構層面的定義能力,也為柔性制造、人力成本攀升背景下的工業升級提供了可快速部署的解決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