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巴倫中文網做了個統計,今年以來各大投資品種的漲幅排名(截至2025年11月21日),其中,科技七巨頭(Magnificent 7)里漲幅最大的,居然是谷歌。

說居然,是因為就在半年前,谷歌還是七巨頭里估值最便宜的。當時業界提起谷歌,常用詞是“吃老本”,“錯過了AI”,“搜索有被顛覆的風險”······
但其后谷歌接連發力,8月Nano Banana驚艷亮相,引領AI圖像編輯;9月反壟斷塵埃落定,谷歌放開手腳將AI深度整合至核心產品;11月Gemini3大超預期,直追ChatGPT;加上巴菲特建倉的消息助攻,其市值一舉突破3萬億美元,儼然成為AI應用龍頭公司。
這么大體量的公司,讓資本市場半年內完成了AI受損股到AI受益股的認知變化,成功逆襲,殊為不易。
無獨有偶,大洋對岸的科技巨頭阿里,也在今年靠傾力押注AI,獲得82%的漲幅(截至2025年11月21日),扭轉了連續四年的頹勢,并站上中國AI產業的C位。
阿里此次翻身前,電商基本盤一度飽受沖擊:拼多多攻勢凌厲,抖音異軍突起,小紅書躍躍欲試。阿里GMV基本見頂,干脆不再公布。
資本市場習慣于用錢投票。2020年,阿里最高市值達到約8600億美元,而2024年,阿里市值最低時僅為1800多億美元,僅為峰值的約五分之一。2020年,阿里與亞馬遜市值差不多,而2024年,阿里市值僅為亞馬遜的約七分之一。
2025年以來,阿里先是以云業務的快速增長證明自身AI實力,再以三年資本投入3800億展示其AI決心。臨近年末,阿里推出千問APP,全力進軍AI to C市場,打造超級應用,再度點燃資本市場熱情。
谷歌和阿里的逆襲,雖說尚未到舉杯相慶之時,仍有值得總結借鑒之處。
從2023年初Bard翻車,到如今Gemini 3大獲成功,谷歌的逆襲,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謝爾蓋·布林的回歸。
據布林自陳,早已功成名就的他本來打算退出江湖,結果受到AI迅猛發展的刺激,決心回來。
布林回歸后發現,一路順風順水的谷歌已染上大公司病,內部山頭林立。他以創始人之尊,促成了Google Brain(硅谷派)和DeepMind(倫敦派)的合并,消弭內耗。
他發現公司由于“老本”過于雄厚,在面臨AI沖擊時瞻前顧后,畏手畏腳。當時谷歌Transformer的數位大將都失望而去,而OpenAI還在瘋狂挖角。布林親自打電話挽留核心研究員,修改薪酬激勵,不惜耗巨資請回Transformer的技術人才。
谷歌畢竟是頂級科技巨頭,人才、技術積累深厚,AI基礎并不差。布林回歸后,用創始人的權威打破大公司病,以頂級黑客的能力直接推進技術,才有了半年逆襲的傳奇故事。這是足以載入教科書級別的經典案例。
阿里的逆襲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今年初,馬云參加高規格民企座談會,被視為其回歸的明顯信號。其后,在阿里威望無人能及的馬老師,給阿里帶來一系列實質性變化。
阿里推出了3800億元大手筆的AI基礎設施投資計劃。在業務層面,他特別關注AI發展,據說一度要求每日匯報通義千問大模型的進展,同時推動500億元補貼投入本地生活服務。組織架構方面,阿里合伙人團隊從26人精簡至17人。
創始人回歸帶來戰略清晰度、決策速度和執行力提升,也帶來資本市場的信心回升。馬云在2025年9月現身阿里巴巴園區HHB酒吧,次日股價就上漲超過5%。
11月,阿里推出千問 App,與ChatGPT展開全面競爭,千問APP的戰略目標是打造未來的AI生活入口。現在,資本市場更看好阿里成為AI龍頭,轉而擔心騰訊在AI上的資本投入不足了。
兩大巨頭的逆襲,都是靠戰略上重倉押注AI,產品上推出重磅應用,成功改變市場預期。從后視鏡來看,這似乎也沒那么神奇。
誰不知道AI是未來方向?任正非說,人工智能也許是人類社會最后一次技術革命。王興興說,有生之年,人形機器人將重塑所有行業。科技企業的掌門人,無一不是知識精英,不存在對如此重要的技術浪潮視而不見。
但真要大刀闊斧對現有業務下手,大幅調整組織架構,重注甚至All in AI,缺的可能不是眼光,而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和一言九鼎的威望。
比如谷歌CEO皮查伊是職業經理人,年薪高達2.5億美金。讓他主導改革,相當于讓他主動去冒有可能丟掉金飯碗的風險。
而阿里未來三年投入至少3800億元人民幣用于AI和云計算的大手筆,砸500億來打外賣大戰的魄力,也很難出自職業經理人之手。
國內的云服務市場跟美國的云差距不小,以低附加值的設備服務為主。這意味著,阿里砸在云服務上的千億級投入,短期很可能是收不回來的。至于外賣大戰,阿里一度擺出每個月虧 100 億的架勢,這恐怕也只有創始人來干更為合適。
科技巨頭的落伍與衰敗,并非新鮮事。思科,英特爾,諾基亞,都曾不可一世。錯過一輪技術革新浪潮,踏空一個時代,可能就此一蹶不振,甚至隱入塵煙。
AI時代,一切都有被顛覆的可能。顛覆性創新中,大公司能否重生取決于創始人的“再創業”精神與執行力重構。谷歌與阿里的逆襲或許能夠提醒所有的創始人,是時候以“再創業”的覺悟躬身入局了。